立体种植: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种植模式
广告
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,通过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层次,进行多层次、多品种搭配种植的模式,能充分利用光照、温度、水分等资源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。常见的立体种植模式有高矮间作、深浅套种、粮菜间作等。例如,玉米与大豆间作,玉米植株高大利用上层空间和光照,大豆耐阴利用下层空间,且大豆根瘤菌能固氮,增加土壤氮素;大棚内上层种植黄瓜、丝瓜等爬藤作物,下层种植生菜、油菜等矮生蔬菜,实现空间的充分利用。
立体种植还包括林粮间作、果菜套种等模式。在幼龄果园中,可间作花生、绿豆等矮秆作物,既提高了土地收益,又能抑制杂草生长;在林地中种植食用菌,树木为食用菌提供遮荫环境,食用菌栽培后的培养基可作为肥料促进树木生长。
立体种植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,如玉米与大豆间作的产值比单种玉米提高 20%-30%。同时,不同作物之间相互促进,减少病虫害发生,如大蒜与棉花间作可减轻棉花蚜虫的危害。立体种植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合理搭配,掌握好种植密度和时间差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
上一篇: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: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
下一篇: 畜牧养殖粪污处理:生态养殖的重要保障